电机与驱动读书笔记(感应电机基础)

在开始研究感应电机时,我们会尽量简化问题,例如:在研究定子磁场时会忽略转子磁场的存在。最后再将所有的结论综合在一起,而不是一上来就给出复杂的概念。

如果给定额定功率和额定转速,感应电机和直流电机的重量和体积没有太大区别,制造所需的材料也基本一致,但是感应电机的制造更加简单,所以成本也更加低廉。感应电机的定子电流不仅要提供励磁,还要提供电机做功所需的能量。除此之外,感应电机和直流电机还有以下区别:

  • 电源类型不同:交流,直流
  • 感应电机的励磁磁场是旋转的,而直流电机的励磁是静止的
  • 感应电机的转子和定子表面光滑,而直流电机则有明显的磁极

定子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场

首先假设转子对气隙磁场没有影响,电机有两对磁极、输入三相电源。


如上图,电机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随时间变化,这里截取三个时刻磁场的分布:

  • t=0
  • t=5ms:假设电源频率是50Hz50Hz,即磁场旋转4545^\circ 所需的时间
  • t=10ms:磁场旋转9090^\circ 所需的时间,此时输入电流变化半个周期,磁场极性刚好相反。

从上图可以看到,磁场变化的规律与电机的极数(PP)相关:电源变化一个周期,磁场旋转2/P2/P 个周期。,并且与位置有关,在一个圆周上呈现正弦分布,也被称为磁通行波。其幅值随位置的变化如下图所示:

极间距:励磁NSN-S 的最小距离。在一个电源周期内,磁场旋转(行波前进)P/2P/2 个极间距。 于是磁场的转速与电源频率就会有如下关系:

Ns=120fP(1)N_s = \frac{120f}{P} \tag{1}

如果我们可以调整电源频率,我们就可以控制定子磁场的转速了,这是一种策略。

单相绕组的磁场

简单起见,假设电机有两对极,在其中某一相绕组中取一组绕组(一个槽)分析,如下图:

由上图可见,单个绕组产生的磁通密度近似于方波,而我们需要接近正弦波的磁通密度,所以可以通过在相邻的槽中增加同相的绕组实现:

由于磁场的叠加(每增加一个入向,磁通就会增加一个台阶,每增加一个回向,就会减少一个台阶),整个磁通的分布在圆周上就类似于正弦波形,如果要得到完美的正弦曲线,则需要绕组的分布也足够平滑。但是这在实际设计中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。

然而,通过双层绕组,我们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波形(书上说绕组电流的出发一侧在槽的顶端、回流一侧在其他槽的底端,但是应该是绕组应该是叠着放就好了)。双层绕组的线圈宽度明显小于极间距,而短距绕组则有效增加了磁通密度的阶梯数,使波形更接近于正弦曲线,见下图:

三相叠加

考虑到三相叠加,就会得到一个频率不变但是幅值更大的磁通密度分布。以后的符号假设绕组垂直纸面向里为A,B,CA,B,C,向外则为Aˉ,Bˉ,Cˉ\bar{A},\bar{B},\bar{C}。可以得到各相电流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:

如果要使定子磁通能顺利地旋转起来,则其在槽中的分布顺序也应如上图左侧顺时针(或逆时针)所示。 若按顺时针接线,则黑色的虚线可以表示最终的等效磁通的变化。如果对换某一对电源接线,电机就会反转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上面六极电机采用了错槽设计,这种方案在电机设计中比较常用,具有以下好处:

  1. 抑制电机产生的某些谐波分量,从而减少电机的噪声和振动,
  2. 可以降低电机的铁损耗和铜损耗,提高整个电机的效率
  3. 防止电机出现过电压和欠电压等问题。
  4. 减少相邻线圈之间的漏磁互感系数,从而提高电机的性能和效率。

主磁通与漏磁通

通过上面的过程,我们了解到电机气隙中的磁通密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:

但并不是所有的磁通都经过定子-气隙-转子-气隙-定子这条回路,会有部分磁通直接在定子(转子磁通也存在)内部形成回路。漏磁过大会影响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,但是太小却不利于电机的启动。

主磁通的幅值

因为主磁通在旋转,定子中的导体也会切割磁感线,从而会产生反电动势。并且某一位置的反电动势的变化趋势滞后于其磁场变化两个极间距。但就一相绕组考虑,其电压平衡方程如下:

V=ImR+EV=I_mR+E

等效电路如下:

考虑到定子电阻一般很小,可以忽略,定子反电动势近似等于输入电压VEV \approx E,而反电动势正比于磁通密度和电压频率(磁场转速转速)的乘积EBmfE \propto B_mf,由此可知,定子绕组的磁通大概正比于输入电压与频率之商:

Bm=kVf(3)B_m = k \frac{V}{f} \tag{3}

其中kk 取决于绕组线圈的拓扑结构和分布情况。

目前为止,定子线圈中的电流是比较大的,但是几乎全部用于建立磁场,也就是常说的磁化电流。气隙越小,磁通越小,反电动势越小,磁化电流则越大。

磁化电流

磁化电流与气隙相关,磁化电流不做功,所以一般气隙越小越好。尽管气隙小会使得磁化电流减小,但在四极电机中,磁化电流仍然能达到负载电流的50% 左右(因为绕组电阻很小),在六极或八极的电机中会更高。磁化电流与输入电压的相位关系如下:

转子部分

常见的转子结构有两种形式:接线式和鼠笼式。其中接线式电机需要额外的电源,而鼠笼式因为制造简单,所以应用更加广泛,下面两幅图分别是鼠笼式的转子和绕线式转子的示意图:

后面的笔记均以鼠笼式转子为例分析。

滑差

在鼠笼式电机中,转子中要有电流,则必须要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。于是,转子相对于定子存在一个转速差,我们称之为滑差,表示转子比定子慢的比例:

s=NsNNs(4)s=\frac{N_s-N}{N_s} \tag{4}

滑差s(0,1]s \in (0,1],滑差为11 时表示电机堵转。

感应电动势

转子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,其幅值正比于滑差(其频率也是):

由于磁通密度在圆周上按正弦分布,所以转子导体中的电动势大小也是按正弦分布:

因为转子导体两端分别是短接的,所以其中的电流也会按下图分布,其中,比较粗的深色区域表示电流很大:

小滑差分析

当滑差小于10%10\% 时,因为感生电动势的频率较低,转子电路中的电感可以忽略不计,转子电流与感应电动势与主磁通近似是同相的,其产生的转矩为:

T=kBIr(5)T=kBI_r \tag{5}


因为磁通是由电源决定的,如果电源的电压和频率不变,则磁通不变,能改变的只有转子电流(也就是转子感应电动势),最终能改变的就只有滑差了。

大电机的满载滑差一般小于1%1\%,小电机的不超过10%10\%。在下图中ABA-B 间可以近似认为是线性的。

如果滑差总是很大,电机可能会过热。这就要求,在后面,电机虽然有两个相同转矩的工作点,但是只能选择右边的那个。

大滑差分析

随着滑差的增大,转子感应电动势的频率也会增加。于是转子导体的电感(感抗Z=2πfLZ=2\pi fL)不能再被忽略,导体的阻抗随滑差增加,导致其电流的增速是趋缓的:

同样,因为阻抗的增加,将会导致转子导体中的电流滞后于感应电动势一个角度ϕr\phi_r

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一般化的方程(磁通与电流的乘积再乘以夹角的余弦表示转矩的有效值):

T=kBIrcosϕr(6)T=kBI_r\cos{\phi_r} \tag{6}

随着滑差的增加,cosϕr\cos{\phi_r} 减小的速度逐渐大于IrI_r 增加的速度,于是必然存在一个转矩的最大值。

转子电流对磁场的影响

在感应电机中,任何主磁通的减小,都会造成定子反电动势的减小,从而增加定子电流,阻碍磁通继续减小,达到新的平衡。因为定子绕组阻抗很小,所以电流的变化是比较大的。

转子的磁场

因为转子电流的频率取决于滑差,所以可以认为在转子中,其电流产生的磁场以sNssN_s 的速度旋转,而转子本身以(1s)Ns(1-s)N_s的速度旋转,所以转子电流产生的磁场相对于定子其实也是以NsN_s 的速度进行旋转的,方向刚好与主磁通相反(肯定是阻碍主磁通变化了)。
因此,一旦考虑转子的因素,定子中的主磁通势必会减小,从而造成定子电流的增加,而变化多少却决于滑差的大小。在电机起动时,因为滑差很大,其主磁通一般只有额定转速时的50%50\%

定子电流-转速特性

在电机空载时,除了小部分的铜耗和铁耗以外,大部分定子电流都不会做功,所以其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别近9090^\circ,主要是磁化电流。而随着负载的增加,磁化电流近似不变,做功的电流分量持续增加,于是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角差减小:

当然,上图在小滑差时比较准确。在大滑差(启动、堵转)时定子电流能达到额定负载时的五倍。高启动电流也是鼠笼式电机的缺点之一,因为高启动电流并未产生相应的高转矩。下图表示电机从空载逐渐增加负载到堵转时,其定子电流的变化情况。

合并转矩-转速电流-转速的特性曲线,可以看到,在电机起动时,单位安培所产生的转矩是很低的:

关于更多的感应电机特性和等效电路,将会在后面两篇笔记中学习。